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指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将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了解并运用这些心理效应,会对同学们的日常学习、生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效应。
1、跷跷板原则
玩过跷跷板的朋友都知道,两个人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端,你用力一压,对方就翘起来;对方再用力向下压,你就可以翘起来。翘起来处在上方的感觉是兴奋的,如果游戏的双方都自私不肯向下压,游戏就不能继续。只有当双方都不停地轮流向下压,才能交替地享受游戏乐趣。
启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跷跷板,任何关心、帮助和友好都是相互的过程,一个永远不吃亏,不愿让步的人,即便真讨到了不少好处,也不会快乐。所以,互利互惠才能皆大欢喜。
2、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寒风凛冽,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启示:温暖胜于严寒。南风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顺应了行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满足对方需要,启发对方思考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采用“命令”、“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以情感人,以理明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期望效应
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1968年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他在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他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期望效应”。
启示:期望效应体现的是积极暗示的力量。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随着心态的改变,行动也越来越积极,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
4、糖果效应
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这一实验。他们找来数十名4岁孩子,每人面前放一颗糖果,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但如果10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多得到一颗。有些孩子迫不及待地立刻吃了糖果,有些孩子坚持了几分钟后就屈服了,还有一小部分孩子则想尽一切办法转移注意力,他们或者把眼睛闭起来,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一直等研究人员回来得到奖励。接下来,研究人员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这些幼儿食糖果时的不同表现同日后的发展大有关系。得到两颗糖果的孩子长大后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 颗糖的孩子成人后则表现为任性,克服困难时没有决心,缺乏自信。
启示: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句话:“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成功之路是一个艰辛漫长又曲折的过程,要有长久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那些“急着吃糖果”的孩子,做什么都急于求成,往往欲速而不达。相反,那些“吃两颗糖果”的孩子, 为了追求更远的目标能克制眼前的诱惑,有坚强的意志力,锲而不舍,常常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