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党史故事:矗立半百二七纪念塔仍是郑州的图腾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5-26   访问量: 】

在中原城市郑州的市中心,高高矗立的二七纪念塔,在周围商业大厦林立的群楼中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

郑州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策源地之一,素有“二七”名城的称号。1971年,郑州在“二七”烈士殉难地建立了二七纪念塔,塔里陈列的图片、实物和史料,再现了当年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01

一、英雄的行动

走进二七纪念塔序厅,墙上的浮雕再现了京汉铁路工人“争人权,争自由”,不畏强暴,团结互助举行大罢工的场景。

京汉铁路工人劳动强度之大,骇人听闻,工人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成年累月做马牛,吃喝如猪穿如柳,军阀刀鞭沾满血,工人何时能出头。

1920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开始在京汉铁路开展工人运动;他曾两次来到郑州为工人们讲学,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京汉铁路沿线工会组织不断建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1922年年底,京汉铁路各站已建立起16个分工会,为成立总工会奠定了基础。1923年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商议后决定于21日在郑州召开总工会成立大会。

192321日清晨,各地代表和来宾从郑州车站出发,向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会场挺进。途中遭到荷枪实弹的军警阻拦,代表和来宾们冲开防线,砸开铁锁冲进会场。郑州分工会委员长高斌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开始。京汉铁路工人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领导机构。军阀吴佩孚撕破了保护劳工的假面具,决定用武力镇压。

2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秘密决定24日举行全路总罢工。

22日,代表离郑返回各省,原地部署罢工事宜。

23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向全国发出《致全国铁路工友书》,公布全体工人罢工宣言。

24日上午9时,郑州分工会首先拉响了三头汽笛,发出了罢工信号。

随后,江岸(长江北岸汉口东北部)、长辛店(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西岸)先后宣布罢工, 在3个小时内,从南到北1000多公里,二三万余名工人实现了总同盟罢工。 罢工工人在信阳和黄河南岸截车,粉碎了军阀破坏罢工的阴谋。

面对工人的罢工,敌人出动军警进行大逮捕和血腥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26日晚,军警突然抓走长辛店分工会委员长史文彬等11名工会负责人,7日清晨,敌人开枪射击,打伤工人数十名,葛树贵等5人当场牺牲。

在江岸,27日,军警三面包围总工会办事处,纠察队副队长曾玉良等37人壮烈牺牲,数百名工人受伤,60多人被捕。

施洋,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法律顾问,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劳动者的律师,牺牲时年仅34岁。牺牲前,施洋慷慨回答:你们杀得了一个施洋,杀不了千千万万伟大的民众。

在郑州,反动军警将高斌等5位工会领导人逮捕。

高斌被捕后,敌人摆下宴席利诱,被他断然拒绝,最后被迫害致死,时年30岁。

在这次大逮捕和大屠杀中,有52位同志牺牲,300多人受伤,1000多人被开除失业。

京汉铁路工人没有退却,他们擦干身上的血迹,又开始新的斗争。

19255月,五卅运动爆发。京汉铁路工人纷纷捐款接济上海工人;1926年,为了配合北伐军,工人组织秘密战斗小组,经常在夜间卸掉铁轨上的夹板,烧掉桥梁,中断运输,有力打击了封建军阀。

02

二、永恒的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在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全国各地先后修建了多座纪念性设施。1971年,郑州决定建设二七纪念塔,请中国著名建筑师林乐义主持设计。71日开工建设,101日正式对外开放。

197310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参观归来,途经二七塔时听到塔顶传来的《东方红》乐曲,便询问这是什么建筑,听完介绍后,十分赞赏地说,这么好的建筑,为什么不宣传一下呢?1974年,解放军画报率先刊登了二七塔的大幅彩色照片。至此,二七塔开始陆续通过全国各大媒体向海内外广泛传播。

二七纪念塔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成为郑州的“形象大使”。许多工商企业都以二七双塔为商业品牌注册商标。对外开放以来,二七纪念塔每天吸引着大量海内外游客,搭建起郑州与国际交流的桥梁,并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亮点。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二七老工人,并勉励他们的后人继承先辈遗志,发扬团结互助、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今天,我们仰望天空,铭记历史,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将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06

三、结束语

郑州处于京广与陇海两大铁路的交汇处,是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是中原地区的商贸中心;是商王威仪煊赫的亳都,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试点,是百年前籍籍无名的小县城,是当今繁荣兴盛的大都会。它是古老的,同时又是年轻的,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它底蕴悠长却又朝气蓬勃;它大气内敛而又厚积薄发。巍然屹立于城市的中央的二七纪念塔,是这座城市的标志与名片,如璀璨明珠,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感染着走进它的你、我、他,在心灵的碰撞与精神的共鸣中承载起传承历史的特殊使命,将中国工人阶级坚强不屈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化成不灭的符号,融入每个人的思想之中、生活之中、生命之中,通过城市不断跳动着的强壮的脉搏,将属于郑州的荣耀与自豪永远传承。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