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科学研究是以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管理现代化为宗旨,以推动经济、科技、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为目标,针对决策和管理实践中提出的复杂性、系统性课题,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和论证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跨学科、多层次的科研活动。
软科学研究为人们解决各类复杂社会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各种途径、方案、措施和对策。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各级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同时,也积极面向社会发展咨询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组织管理和决策工作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极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双百方针,积极推动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在时代潮流的召唤下,软科学在中国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软科学事业的发展。国家实施软科学研究计划,由国家科学技术部政策体改司归口管理,通过全国各地、各部门的相应管理和研究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开展软科学研究课题,并将研究成果提交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目前,中国软科学研究十分活跃,软科学学术刊物已达400多种。江泽民总书记为国家科技部政策体改司主办的《中国软科学》杂志题写了刊名。截止1998年底,《中国软科学》杂志已出版96期(月刊)。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是我国软科学界的全国性权威学术团体,靠挂国家科技部政策体改司。中国软科学研究会成立于1994年,第一任理事长为马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顾问),现任理事长为成思危(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主建国会中央主席)。1996和1998年隆重召开了两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
软科学国际合作交流
软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兴起是一种国际潮流。改革开放为我国软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实际上,我国软科学事业也正是基于改革开放的需要,通过大量引进国外现代科学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近几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软科学研究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和频繁。
我国与美国一些著名的思想库,如兰德公司、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东西方中心、国际技术评价办公室、布鲁金斯研究所、巴特尔公司等,以及加州理工学院、佐治亚理 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等一些著名大学的软科学研究机构建 立了联系,并通过签定协议、培训人员、人员互访等方式广泛地开展了软科学合作研究工作。这些机构多次派人到我国进行访问,讲学等,并就能源政策、人口政策、水资源 管理政策、城市化产业政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政策、物价、工资等经济政策,通讯 、电子等重要领域的技术发展战略等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我国也多次派专家到美国进行访问、讲学、进修和合作研究。我国与德国政府间建立了科技政策和管理研究方面 的长期合作关系。两国的软科学机构开发了技术创新、科技预测、中小企业发展和能源 供给和需求及优化分配模型的合作研究,并就科技政策、科技管理、预测、评估、战略等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我国与英国政府部门就科技政策、管理、战略研究等达成了长期开展合作研究的协议。英国一些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如苏塞克斯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所、曼 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的科学技术政策系、阿斯顿大学管理中心、帝国理工学院管理学院、 剑桥大学经济系等均与我国有关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并就技术进步综合评价、技术创新政策、能源政策、资源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等开展了合作研究。
我国与日本的软科学研究机构长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就科技长远发展战略、科技发展预测、产业政策、国土资源综合开发等开展了合作研究,并多次联合举行会议,进 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我国与澳大利亚政府和有关软科学研究机构多次合作召开了科技政策研讨会,对中 澳双方科技政策研究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国还与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瑞典等国家的有关部门与大学,就能源政策、交 通运输政策、水资源管理政策、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技术贸易政策、中小企业发展等开展了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我国与俄罗斯、捷克、匈牙利、波兰、前民主德国、罗马 尼亚、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的政府和有关软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等,在科技统计、管理、 预测等方面开展了合作研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我国与印度、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南朝鲜、菲律宾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科技 政策和管理专家等也建立了联系,与他们的合作研究与交流也在不断发展。